福 州 长 乐 普 济 寺

   

    Fuzhou  Changle  Pujisi

般若空性与《心经》

般若空性,我们成佛路上的“母亲”

                               IMG_256

般若(智慧):在佛教中,般若代表着超越寻常理解的智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这种智慧能够穿透现象界的迷惑,直抵事物的真实面貌。性空:性空是指一切事物都没有一个独立、恒常的自性。在佛教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它们的存在依赖于各种条件,因此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实体。这种空性并不是虚无或毁灭,而是指事物的无自性、无我性。

般若空性:将般若与性空结合在一起,般若空性意味着以智慧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空性本质。这种认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体验和洞察。通过修行和观照,修行者能够逐渐体会到万物的空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觉醒。

                      IMG_256

般若空性是大乘所说的空。大乘所说的空是空有不二的空,和前面三种空都不一样。在这个里边呢有两种:一种是总相智所说的空;一种是别相智所说的空。这个又别有区别。那么般若空性在这里是指总相所说的空,也就是它能够体现般若总相智,或者说般若总相智说的其实就是空性。

     IMG_256

《心经》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这句话实际上是高度总结,虽然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一再强调“空”,但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哪一个我们都很难空掉。目前做不到,但是《心经》所阐释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并且句句都是那么伟大、高超、精准。

《心经》的中文译本共二百六十字,二百六十正好是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天数。《心经》最后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叫《般若佛母心咒》。

                       IMG_256

般若空性是佛的“母亲”,所以《心经》是我们成佛路上的“母亲”。持戒与修福,这是为般若打基础,修行最重要的是修福,福报是一切成就的根基。一个有大福报的人,想求什么,就来顷高什么。般若是圆满的智慧,想拥有这圆满的智慧,要先修戒定慧三福,戒而后生定,定而后智慧就显现了。有了智慧,才能看破并斩断世间的五欲六尘,才能对佛法生起正信,修行才能成功。这就是为什么在世间,修行人很多,但成就的却万中无一的缘由。

人在死亡时经历四大分解的那一刻是最容易证悟空性、花开见佛的。因为当我们健康的时候,我们的色身是非常强大而有力的,会把我们的心性遮盖得密不透风。

       IMG_256

但是难点在于,死亡来临的时候,哪里会遇到佛法呢?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养成念佛的习惯,等到临命终时、四大瓦解的时候,还能够持念陀佛圣号,那是非常了不得的。那我们就可以在诸佛威德的加被下莲花托体,光明满身,往生净土。

                      IMG_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