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州 长 乐 普 济 寺

   

    Fuzhou  Changle  Pujisi

佛教修心修身修行的内容与目的

    佛教修心修身修行的内容与目的

            IMG_256

修心、修身、修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修行概念,它们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提升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在中国佛教中,学佛的人需要修行提升个人的智慧和慈悲心,修正自己身上的习气,通过修行,人们可以去除自身的妄想和执着,开启内在的智慧之门,并培养出无量的慈悲心帮助他人,减轻他们的痛苦。通过实践来证明佛法的真实性。这包括持咒念经、放生布施、礼佛禅定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佛法的教义。

            IMG_256

(一)一般修心修身修行可修的内容如下

1、信:信心是学佛的基本要求,皈依三宝是信心最初的建立方式。没有信仰心,就还未真正进入佛门。通过建立对佛教的信仰,能为后续的修行奠定基础1。

戒:戒的内容广泛,一般先要求持好五戒十善。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在五戒基础上,加上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说恶毒的话)、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不贪、不嗔、不痴。若能做到这些,就具备佛教徒的基本气质。若有能力增受八戒乃至菩萨戒则更好。戒对于佛教徒的作用就像战场的防御工事对戍守士兵的作用一样,不持戒而修禅定容易落入魔境。

              IMG_256

2、禅定:禅定是收心摄心使心力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各种宗教都重视禅定相关的工夫,如印度外道宗教修定、中国道教的吐纳、西洋耶教的祈祷都是禅定工夫的一种。禅定能使心念集中定于一境,当有了心定一境的经验后,能体察到宗教价值的崇高伟大,得到身心方面的轻利安乐(非五欲之乐可比),宗教信念也会加倍上升。不过在佛教中,禅天分为四禅八定这八大等级,属于三界之内色界及无色界的天境,虽然天的寿命长,但未解脱生死,所以佛教把禅定当作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目的。像中国的禅宗虽以禅为宗,但重开悟而不重禅定。

在藏传佛教中,修习禅定能够祛病治病,达到止的状态能使人身心轻安,享受到特殊的幸福安乐;还能使人心调柔堪能,即增强心的自主性,自控情绪、涵养道德、陶冶性情;并且可以作为直观身心世界奥秘,把握宇宙真实的途径,通过禅定生慧是其主要目的。

             IMG_256

3、       慧:在佛教修行中,通过前面信、戒、禅定等的修行和积累,最终达到产生智慧的目的。如在藏传佛教的禅定中,定能生慧,这是佛教修行中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智慧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解脱烦恼等。

                   IMG_256

佛教修心修身修行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脱离苦海,永断烦恼

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个体脱离苦海,永断烦恼。通过修行,人们可以消除内心的痛苦和烦恼,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一过程不仅涉及个人的心灵净化,还包括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帮助。

                      IMG_256

2、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佛教修行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修行,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佛教修行也鼓励人们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关注世界,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

        IMG_256

3、达到涅槃境界

在传统观念中,佛教修行是为了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这种境界被称为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然而,这种理解并不全面。事实上,佛教修行并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心灵境界,更是通过修行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

4、提升心灵境界,保持内心平静

佛教修行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心灵境界的过程。通过修行,人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更好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和谐。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精神成长,也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IMG_256

5、普度众生

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不仅为了个人的解脱,还为了普度众生,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永远断恶修善,业消智朗。这意味着佛教修行者不仅要关注自身的修行,还要关心他人的福祉,致力于普度众生。

综上所述,真正修心修身修行的人所修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内心世界的调整、外在行为的规范以及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和追求佛教修心修身修行的目的涵盖了个人心灵的净化、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贡献、涅槃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众生的关怀。这些目标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佛教修行的完整图景最终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

                IMG_256

 

                    d0d784f0de32272b1e878f84d6332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