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州 长 乐 普 济 寺

   

    Fuzhou  Changle  Pujisi

修心行善 离苦得乐 同成佛道

      修心行善 离苦得乐 同成佛道

              IMG_257

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开始不太明白后来才知道,信佛只是一个初始阶段世间善根深厚的众生,因各种机缘与佛结缘,渐渐在亲近佛法的过程当中,体会到心开意解,烦恼消散的自在安乐,便会渐渐对佛法生信。

拜佛,其实是在拜自己。当低头的那一刻,正是放下心中的自私、狭隘、傲慢和偏执。以无我为正信眼目,以解脱为圆满归宿。福报哪里修?平时在修炼心上下功夫,发清净心,则人生道路畅快,方向正确,福报满满。

       IMG_256

什么是“善”

仓颉造字的确很神奇,从“善”金文的结构里来看,上面一只“羊”,下面两个“言”;从全字结构来看,以“羊”表意,以“二言”(dàn)表音,众人称赞一个人的品性如“羊”的驯良;所以,“善”的本义是“良”、“好”。在《说文》里这样解释:“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就是说,一个事物、或言语、或行为上彰显出“美”或“义”,那就可称得上是善。

     IMG_256

佛教教导人“为善”

世上很多正规的教派都在教导人行善守道,其中包括我们最熟知的佛教。佛教教导人行善,为善,念善;在行为上要有善,本性上应该有善,意念思想上也要有善,用善来感化世人,其中也包括感化恶人。在《四十二章经》中有句经文:“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为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佛陀的一句话:“行道守真者善”非常精准地点明了修成善的途径。

一般人认为礼貌待人是善;贪财、骂人是恶;正直、清廉是善,打人、嫉妒人是恶;就像明代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所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意思是: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就是恶。即使为了他人益处,那怕是骂人,打人,也是善,比如,父母为了孩子好,适当地对孩子严格教育,此行为属于善。

     IMG_258

“有益于人,是善”是只适合于一般情况下来理解,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一个得了癌症患者,身体极度痛苦难以忍受,你如果想减轻他的痛苦,对他实行安乐死,即使对方同意,这种行为能称得上是“真善”吗?本人觉得非也。无论对方同意否,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是对生命的赋予者或根源极大的侮辱。

   IMG_256

想“成善”先“修心”

每个人都有善根,就是“心善”,正如孟子所倡导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这个“善根”会慢慢地被周围污浊的环境熏陶,甚至也许一个人会变得利令智昏。所以,后天的学习佛法很重要。想修佛法就要先修炼一个人的心,让一个人的心充满善良、博爱、真诚、慈悲;让一个的人心修炼成大菩提心肠;让心变得柔软、平和、快乐;所以,“修心”才是行善,为善的基础,有了善心才会有放生之举,才会有作布施的善行。

“善”首先要起于心、且必须从良心发出,不做作,不虚假,不求回报的,怀着纯正的目的,而且动机是“利他”,然后由“善心”来支配一个人的思想与主机。

                 IMG_256

行善的益处

佛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佛教著名的“因果报应”理论。但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太多“不公平”的现象:某些人行善,却没有得到福报,子孙反而不兴旺;而某些作恶的人,没有得到该有的报应,他的子孙反而还很发达。于是,有人开始怀疑“善恶因果报应”的正确性。

事实上,完整的理解应该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无论行善与作恶,报应绝对会有的,所有的宗教都非常确信人是有灵魂的,报应有现报,有后报(或来世报)。如果菩萨在现世福报你,是你的福分;如果没有得到菩萨的福佑,来世灵魂必会得到福报的。无论为了现世或来世的福报,行善是必当行的。

很多善良的人都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生活中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善待妻儿,而且敬畏大自然,亲近圣贤语。这样的人善根重、福德厚,只是与佛教的因缘还不具足,一旦机缘成熟,接触佛法,悲心和愿力都会很强,会成为一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开始走上普度众生之路。

           IMG_256

人心失衡呼唤行善

大家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跟50前年比起来,现在人在物质上有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但与此同时,人们的道德是否也快速提升了呢?人们的心灵是否依然安宁、快乐呢?绝对不是!这一点,所有智者是公认的。那这是什么?这就是失衡!

当人们只看重物质,而缺乏宗教善的规劝,任由良心泯灭的时候,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就频频发生了,比如很多年前的“毒奶粉”、“苏丹红”事件,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还有这次的“病毒”事件……这就是科技被野心大而又毫无人性的人掌握的结果,还有对人类破坏自然和生态平衡的惩罚。

我们虽然每天衣服穿得五颜六色,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越来越奢侈,可是内心却越来越空虚,就算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漠。因为要生活,为人父母的每天忙着工作,心里想的也是事业、金钱、地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而为人子女的,能学到什么呢?也是这些。所以,从家庭到社会,当物欲膨胀以后,那种善的理念——回馈社会、维护世界、利益一切生命等等,也就日趋减少了。

一旦一个社会或国家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而道德水准或人文素养越来越低的时候,精神与物质就失去了平衡。那这种失衡,是进步还是倒退?很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IMG_256

加强佛法教育

我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希望人人都能知道的是:在当今世界,要调整这种失衡状态,人们迫切需要佛法的教育。

尤其是今天的社会,当人心都转向外面,德行日趋向下的时候,科技的发达与道德的衰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但只要我们渐渐重视这个问题,思维方向有所改变,通过集体或多数人的力量,完全能够缩短这种差距。我们心里一定要建立一个意识,知道宗教的重要性。否则,一讲佛教就会当作迷信,认为这是念佛的老爷爷、老奶奶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

每个人向往的都是美满、快乐的生活,然而,当你真正面对烦恼、痛苦甚至死亡时,就不得不从虚妄的高山回到真实的平地上,而当你双脚落地举目四望时,却不一定找得到像佛教这样的珍贵理念。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佛教的神秘力量,它对社会人心的作用无可替代,大家心里的困惑和痛苦,都能依靠佛法来解决。

                       IMG_256

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只要科学、客观地分析一下,在人类最关注的心灵领域内,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佛教中的某些理念依然是最深刻的,而且始终是社会人群的需要,永不过时。比如说“慈悲”,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

而这种慈悲观,对现在的动物保护,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持,否则,当“病毒”这样的事情发生时,用其他理念很难解释。甚至在很多时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当他发现一些动物被残杀的时候,也会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诸如此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知道,这种广大的慈悲观非常适合人类。科学再进步,一个人——我们自己也好、别人也好,说“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从此不需要慈悲了”,这是何时何地也不成立的。

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其实“慈悲观”,说到底就是心地善良。如果一位科学工作者、一位老师、一位公务员、一个商人具有了善良的心地,指导思想就会高尚,不会偏离轨道,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悲剧了。

                          IMG_256

学习佛法报“四重恩

现在我们的国民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普及度不高,而且在大学校园里,真正学到知识的也不多见。想想看,为什么现在的失业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道德上的。名义上是大学毕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大学水平,所以一步入社会,不论是做人做事,都成问题。

现在不少青年人散乱度日,要么上网,要么迷恋世间琐事,空耗了宝贵的时间。可能这里面还有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现在人的心不像古代人了,求学求知的心非常罕见。

 

             IMG_256

如果青年人平时了解佛法,懂得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观察自己,懂得要报四重恩,就不会太散乱,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所谓报四重恩,就是指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圣教恩)。

如果我们学了佛法,有了感恩的心,人就会理智、轻松多了。佛教认为,你学得越好,心情就越舒服,什么都想得开;因为不太执著,所以痛苦也就慢慢减少了。因此,有了佛法,也就有了快乐。

如果你了解宗教或佛教中的利他精神,并借由你的知识改变世界,饶益一切有情,这当然最好不过;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仅仅凭着对“无常观”及其他佛教理念的理解,并用在生活中修行的话,也是你个人最大的收获。否则,只是随着科技往外发展,而不让内心的价值体现,这不见得是真正的发展。

总之,善良的人们,希望大家都能学习一些佛教的道理。希望大家都能修心行善,离苦得乐,同成佛道。

                     IMG_256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