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行善 离苦得乐 同成佛道
修心行善 离苦得乐 同成佛道
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开始不太明白。后来才知道,信佛只是一个初始阶段世间善根深厚的众生,因各种机缘与佛结缘,渐渐在亲近佛法的过程当中,体会到心开意解,烦恼消散的自在安乐,便会渐渐对佛法生信。
拜佛,其实是在拜自己。当低头的那一刻,正是放下心中的自私、狭隘、傲慢和偏执。以无我为正信眼目,以解脱为圆满归宿。福报哪里修?平时在修炼心上下功夫,发清净心,则人生道路畅快,方向正确,福报满满。
什么是“善”
仓颉造字的确很神奇,从“善”金文的结构里来看,上面一只“羊”,下面两个“言”;从全字结构来看,以“羊”表意,以“二言”(dàn)表音,众人称赞一个人的品性如“羊”的驯良;所以,“善”的本义是“良”、“好”。在《说文》里这样解释:“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就是说,一个事物、或言语、或行为上彰显出“美”或“义”,那就可称得上是善。
佛教教导人“为善”
世上很多正规的教派都在教导人行善守道,其中包括我们最熟知的佛教。佛教教导人行善,为善,念善;在行为上要有善,本性上应该有善,意念思想上也要有善,用善来感化世人,其中也包括感化恶人。在《四十二章经》中有句经文:“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为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佛陀的一句话:“行道守真者善”非常精准地点明了修成善的途径。
一般人认为礼貌待人是善;贪财、骂人是恶;正直、清廉是善,打人、嫉妒人是恶;就像明代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所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意思是: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就是恶。即使为了他人益处,那怕是骂人,打人,也是善,比如,父母为了孩子好,适当地对孩子严格教育,此行为属于善。
“有益于人,是善”是只适合于一般情况下来理解,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一个得了癌症患者,身体极度痛苦难以忍受,你如果想减轻他的痛苦,对他实行安乐死,即使对方同意,这种行为能称得上是“真善”吗?本人觉得非也。无论对方同意否,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是对生命的赋予者或根源极大的侮辱。
“善”首先要起于心、且必须从良心发出,不做作,不虚假,不求回报的,怀着纯正的目的,而且动机是“利他”,然后由“善心”来支配一个人的思想与主机。
一旦一个社会或国家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而道德水准或人文素养越来越低的时候,精神与物质就失去了平衡。那这种失衡,是进步还是倒退?很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我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希望人人都能知道的是:在当今世界,要调整这种失衡状态,人们迫切需要佛法的教育。
只要科学、客观地分析一下,在人类最关注的心灵领域内,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佛教中的某些理念依然是最深刻的,而且始终是社会人群的需要,永不过时。比如说“慈悲”,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
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其实“慈悲观”,说到底就是心地善良。如果一位科学工作者、一位老师、一位公务员、一个商人具有了善良的心地,指导思想就会高尚,不会偏离轨道,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悲剧了。
现在不少青年人散乱度日,要么上网,要么迷恋世间琐事,空耗了宝贵的时间。可能这里面还有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现在人的心不像古代人了,求学求知的心非常罕见。
如果青年人平时了解佛法,懂得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观察自己,懂得要报四重恩,就不会太散乱,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所谓报四重恩,就是指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圣教恩)。
如果我们学了佛法,有了感恩的心,人就会理智、轻松多了。佛教认为,你学得越好,心情就越舒服,什么都想得开;因为不太执著,所以痛苦也就慢慢减少了。因此,有了佛法,也就有了快乐。
总之,善良的人们,希望大家都能学习一些佛教的道理。希望大家都能修心行善,离苦得乐,同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