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州 长 乐 普 济 寺
Fuzhou Changle Pujisi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经典释义
《普贤行愿品》四十卷本华严,经文是普贤菩萨为菩萨众说的,先长行,次偈颂。长行中揭示了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一者礼敬诸沸,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与智光,普照世间(世间智),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十)。
在寺院当中的出家人,每天做早晚功课之时,必须发念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以此作为自身修行的目标,希望能最终圆满佛果。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释义如下:
1. 礼敬诸佛
所谓的“礼敬诸佛”就是对人的人格的尊重。礼敬指生恭敬心,遍于身口,进行礼拜。即心观想,身礼拜,口称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在顶礼时,达到一心不乱,五体投地,深入法性,离能所想。如偈说:“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皈命礼。”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一一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自觉我身前有诸佛,诸佛前有我身。即是一一尘刹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遍入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正如《大般若经》说的:“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佛门上讲,众生皆有佛性,如果人能够相互体谅,具有同理之心,真正领悟和体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真正内涵,那么就能够做到真正从内心里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人格。《法华经》当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遇到人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言的也就是“礼敬诸佛”,真正做到从内心里尊重他人的人格。在学习“礼敬诸佛”的过程当中,其实自己的人格也会有所提升。
2.称赞如来
“称赞”所言的就是语言的布施。如来,佛的十号之一。如者如如不动,指不生不灭的心体,湛然寂照,亘古今而不变。来即去来,谓如如不动的心体,能生起万德。即于无去无来中,能去能来。佛有三身,称赞法、报、应三身的偈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称赞法身佛的偈颂:“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称赞报身佛的偈颂:“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称赞应身佛的偈颂:“堂堂黄金相,巍巍不动尊,天上与人间,无不咸恭敬。”称赞如来相,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是为三业供养如来。
“如来”特指的并不是佛,而是形同如来一样拥有智慧德相的芸芸众生。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人,能够多一些语言的布施,那么就是所谓的“称赞如来”。传说曾经释迦牟尼和弥勒佛共同修行,就是因为释迦牟尼比弥勒佛多修了赞叹法,使得他比弥勒佛早十劫成佛。修行“称赞如来”不仅是净化内心的需要,更会使得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多一些方便和助道。这也就是所谓的修行得道的重要性所在。
3.广修供养
广修供养所指的就是结缘的实践。普贤菩萨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皆供养。供养之物有财供养与法供养。财供养:有内财与外财。内财,如《法华经》说:用身、口、意三业恭敬供养,即礼拜赞叹供养。外财,指金钱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随缘能施,尽心供养。即一香一华,亦称理成就。如偈说:“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法供养:以如来正法,开示众生,转迷启悟。如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逢人即劝,逢人即念是为法供养。吾人广修供养,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如法供养。可先劝一家,由一家及他家,从一方及十方,普贤菩萨称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最好的供养指的就是身、口、意这三业的供养。其中的真正内涵为“面上无瞋为供养,口中无瞋出妙香,心中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如果我们能施行言语布施,真心诚意地尊重他人,那么就能修得最好的结缘。
4.忏悔业障
“忏悔业障”所言指的是个体对生活的反省。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恶,由十恶而招致六道轮回之苦。如《行愿品》说:若此恶业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业障,必当早求忏悔。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忏悔最好法门,莫如念佛。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则业障自除。且念佛法门,无论利根钝根,业轻业重,但肯信愿持名,无不往生极乐世界。
佛教当中讲,不怕人犯戒,就怕犯错而不知悔过。当我们的衣服脏了,用清水可以洗干净,而当我们内心有了烦忧,有了业障,那么用忏悔就可以将自己的内心洗干净。提婆达多在佛世之时,曾经犯下了五逆重罪,但他因为真心忏悔而获得了救赎。所以当我们内心烦忧的时候,唯有真心忏悔和反省能够将我们从困苦的牢笼当中解救出来,真正获得内心上的安宁和自由。
5.随喜功德
功德分二种:一者世间有漏功德,如慈善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二者出世间无漏功德,如了生脱死,广修六度、四摄等。对这两种功德,有力的则助力,无力的则赞叹,随喜而修,切不可讽刺打击,妒嫉诽谤。学习普贤菩萨随喜净土法门的精神,称赞阿弥陀佛的功德。“随喜功德”是的是个体对自我心意的净化。很多修行之人,都希望自我修行的福田将来能够得到收成。为此,就必须要随时播种功德,这就需要拥有随时欢喜而清静的发心。比如说,随口赞美他人,随手帮助和服务他人,随欢喜微笑,随财布施他人,随心欢喜。佛法当中有许多随喜功德的例子,随喜功德并没有使自己失去任何,相反,它能够使修行者获得更多的好运和善缘。
6.请转法轮
如来说法,一句一字,皆从菩提心中流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字入耳,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现在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我们应请大法师代佛说法,即请转法轮。法师转大法轮,能使人去恶向善,转凡成圣。说明请转法轮,当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请转法轮指的是传播真理,佛法是拯救世人的航船,每一个修行者和每一个佛教徒都可以把自己当做真理的化身,唯有转动法轮,随缘随地随时随处地,为遇到的人布施佛法,随时随地地转动法轮,通过布施佛法的方式,同时也是自我修行的行径所在。传说佛陀曾经在鹿野苑三次转动法轮,这三转法轮层次鲜明,内容层层递进,分别是“示相转”“劝修转”以及“作证转”。
7.请佛住世
释迦灭后,弥勒未生,曷能请佛住世?当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若人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洪名,净念相继,则佛常映现心中。如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修行者能够明白,人人皆有佛心,人人皆有佛性的话,就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得佛法的大德在人世间弘扬并存留下来,这也是修练功德当中的一件。“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所言的就是“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指的是追随智慧之人。佛陀身边的常随之中,有着佛陀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他们都因为经常跟随着佛陀修行佛法,所以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证得佛果。虽然如今佛已入灭无法跟随佛陀,但修行者只要真正发四宏愿,就能够让佛法常随己心,真正做到常随佛学。这四宏愿分别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总之,要诚心忆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此,始终不变。
9.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只的是对民意的重视。修行佛学要做到放弃一些无谓偏执的坚持和执着,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来化导。使人在接受布施佛法时感到身心和悦,从而才能够发起愿力,真正主动自愿地跟随你去学习佛法。佛教当中所言的“随类应化,同事摄受”以及儒家学说所言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是恒顺众生的体现。对任何众生,都要承事供养,如敬父母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要求做到以下四点:(1)于诸病苦为作良医;(2)于失道者示其正路;(3)于暗夜中为作光明;(4)于贫困者令得宝藏。这些都是化世的慈悲和智慧所在,唯有如此机智应变地说法,方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佛学,修得大义。
10.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所讲的便是法界的平和。怎样回向呢?经文中说:“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悉皆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回向的内容有三种:(1)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当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2)回因向果:将自己日夜所念的佛号和每日课诵。为众生回向往生极乐净土。(3)回事向理:从理论上认识,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佛说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我们学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要牢记弘一法师书写的两句话:“愿得普贤真妙行,常乐利益诸众生。”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