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千年古刹---福州长乐云门寺
滔滔三江水,悠悠云门寺。流不尽的闽江水绕东而去,陪伴着云门寺度过近千年岁月。
云门寺,位于福州市长乐区洋屿村后的云门山上,云门山当地人称鹤山。鹤山高百余米,山势险峻,峭岩耸立。佛教传入中国后,至初唐分裂为南北两宗,云门宗系南宗五大禅宗之一。传说,云门寺的开山祖师为南宋爱国高僧大慧宗杲禅师,号妙喜(1089-1163),绍兴十一年(1141)因不满秦桧投降金人和议政策被诬陷褫夺衣牒充军到福建洋屿,在鹤山结庐修行数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秦桧死后才获赦恢复僧籍。绍兴三十二年(1163),孝宗闻其名召对,赐名“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三字赐之。乾道年间(1165-1173),孝宗赐额“石门箑”,淳熙初年里人郑丞相昭先的父亲应里族之请,舍园林为寺,为纠集云门法系,故将院名定为“云门寺”,鹤山也因此被称为云门山。
嘉定年中扩建寺宇,遂成规模。宗杲禅师是禅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人物,他所提倡的看话禅是禅宗史上最后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禅法体系。为纪念他,洋屿村及众多信众随喜相助,在当年宗杲禅师坐禅处建造一座仿宋风格的纪念堂,供奉大惠宗杲禅师坐像。纪念堂边,修长的竹子葱葱郁郁,江风袭来,飒飒作响,平添一份盎然的古意。多年来,纪念堂前香火不断,信众甚多。
据《长乐六里志》记载:“云门寺在洋屿乡云门山,傍有朱子祠,文昌阁,宋绍兴初,大慧宗杲禅师居山乐道处。嘉定间始建寺,明永乐中太监郑和重建,有塑像观音堂、弥陀岩、泗洲岩、狮子岩、坐禅石、石门箑、五色泉、望拜石、仙掌石、琴屿、双鱼屿、楞迦室、吸江亭、临江台、妙喜庵十五奇,堪称江左第一。
万历十年(1412),郑和四下西洋,来到鹤山,捐俸修葺寺宇,据黄曾成《琴江志》记载:“永乐十年,郑和江使西洋, 统领舟师,驻泊江左光俗沿江,和登云门山,重建云门寺。”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率船队驻泊太平港之时,就经常登上云门山游玩观览,第四次经过长乐,捐资修建云门寺,并重塑寺内佛像。至今,云门寺内仍然保留着一尊清朝红木郑和刻像,乃为感谢郑和所雕刻,并供奉其神位。郑和像呈坐姿端坐太师椅上。太师椅和木像并不相连在一起,可以分开。不知是否为同一时代产物?郑和像面部丰满,神态安详,眼睛微微向上,神情坚毅,似笑非笑,充满智慧。官服上的色彩历经多年依旧艳丽如新,后人是否有过添补?没有经过专家考评,一切无从得知。但寺院历代法师谨慎、小心地保护寺内文物,这种精神令人赞叹。清咸丰元年(1815)再次重修。1978年,雪峰寺瑞淼禅师的弟子广学、广妙、广证、广端等 二十来人到复修云门寺。
现存的云门寺系明永乐十一年(1413)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前施金重建。整座寺院保留明代的建筑风格,古朴大方厚重。大殿为单檐悬山顶,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有庭院,旁有朱子祠、文昌阁,左右钟鼓楼均为攒尖顶。后经清咸丰元年(1815)重修,尚存清光绪十六年(1890)青铜钟一口。云门寺的文昌阁中,留有将军魁伦亲书的匾额一方,左书“云程捷步”,中书七律一首:“洋屿水操逢九日,云门古寺喜登临。天空海阔开生面,波碧山青惬赏心。大地晴秋明晓旭,满川清飒霜林畅。凭栏留恋怡情处,口号拈来马上吟。”
此外,文昌阁右壁还留有魁伦将军所画的墨菊并诗及序。魁伦将军的题匾,墨菊并诗屡经战火至今尚存,亦幸事也。寺后还有宋枢密使郑先昭之父郑圭的墓、墓道及石翁仲,系宋代的实物,尤为珍贵。云门寺前一片石林耸立,有的像石笋,有的像帽子,形态各异。岩壁有不少摩崖石刻,是清咸丰年郑宪庆录历代名人游云门寺时写的诗文。其中有宋枢密使郑昭先咏《狮子岩》的五言古诗:“生出群毛长,英雄跨百尊,爪牙应大用,今且踞高冈。”据说这是郑昭先八岁时写的诗。还有不少摩崖石刻,如“龙冈”、“头头是道”、“坐禅处”、“青云梯”、“狮子石”等。这些摩崖石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陡峭的95级台阶,巍峨雄峙的山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山门飞檐翘角,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给人一种向上的动感。你的双眼无法直视之时,心中便顿生崇敬之意。主持传源法师领着众人游览云门寺。鹤山多奇石,石径盘曲而上,树木苍翠,掩映其中。正值农历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槃日,居士们正在做功课。行走间,听得梵音清唱,绕梁不绝,好一片清凉净土,顿觉春意融融。
沿着石径拾级而上,皆大欢喜弥勒佛、青云梯、慈恩亭、榕凤门、坐禅处石刻、文人墨客题词......蜿蜒来回之间,处处有美景。“石门箑”三个大字刻在石阶旁的岩石上,繁体红字掩映在丁香丛中。“箑”为扇子,可“石门箑”为何意?我们忘了问,传源法师也没有详细解说。她介绍,南宋乾道年间,孝宗皇帝书写“石门箑”匾额赠与云门寺,当朝宰相郑昭先为洋屿村人,郑昭先父亲在半山营建园林、亭榭等。南宋嘉定年间,郑氏族人舍园林扩建寺院,云门寺建筑规模宏大,一时蔚为大观。山因寺显,鹤山因此更名为云门山,享有“左江第一”的禅林美誉,时与鼓山涌泉寺齐名。前人曾赋诗赞道:“三山名胜誉涌泉,左海南疆有云门”,把鹤山云门寺与鼓山涌泉寺相媲美……
传源法师来到云门寺二十多年,眼见着殿堂从破旧矮小到初见规模,如今,大雄宝殿、观音阁、祖师殿、念佛堂、伽蓝殿、钟鼓楼、客堂等等,均已修缮如新,整体呈现明代风格。“当年,从山上往下看,没有工业,没有码头,江水流淌,田野青青,真的很漂亮。我来了二十多年,寺院就修了二十多年,从没停下来过。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一点一滴地把寺庙重建起来。这些功德都是大家来帮忙做起来的,离不开政府领导和村两委的支持,所以很感恩。感谢所有帮助过寺院的人。”
每年的5月1日,云门寺都会举办一场为期5天的禅修,全国各地大学生均可报名进行,年龄限制在18—40周岁之间。法师表示,大多数人并不是很理解佛教精神。佛陀的慈悲,佛陀的智慧,佛教以慈悲为怀。禅修,就是弘扬佛法,教人向善,随喜赞叹,随喜功德。把佛陀的精神应用在工作、生活当中,如果你有发心,你就是菩萨。每个初一、十五,我们在供修期间做晨课,都是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安乐。日子悠悠过,法师平和的心态应该就是佛陀大智慧的其中一种。正所谓,福慧双修,方得圆满。
云门寺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光绪十年(1884),法寇头目孤拔率领二十余艘战舰耀武扬威地闯入闽江,驰进云门寺斜对面的马尾港。当时驻闽钦差大臣张佩纶奉军机大臣李鸿章的命令:“不准水师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法寇得寸进尺,战舰成扇形逼近马尾港,马尾水师猝不及防,被法舰团团围住。“福星号”炮舰离法舰最近,已被敌舰击中受重伤,旗舰“扬武号”与另一艘军舰“扬威号”的右舷也被炮弹击中。“扬威号”上的官兵忍无可忍,义愤填膺,开炮还击!一串串炮弹如急雨般飞向法舰,一举打中敌旗舰指挥台,“扬威号”也被敌鱼雷击中。舰上全体官兵壮烈阵亡。仅两筒烟工夫,马尾水师全军覆没。江水被鲜血染红了。
1986年4月29日,云门寺被列为长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范围包括寺周围摩崖石刻、墓道、石雕像。昔日水师营地——满族琴江村也被评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